斜板沉淀池分离效果
斜板沉淀池内流态与固液分离效果
斜板沉淀池内的流态,共分为4个区:主流区、过渡区、斜板区和清水区。
一:主流区
主流区即位于沉淀池底部的氧化沟混合液的流动区,其主要作用是传输待分离的混合液进入沉淀池,沉淀后的污泥又经此进入氧化沟中随混合液继续循环。为防止氧化沟内混合液中污泥沉积,其混合液平均流速取0.35 m/s。设有沉淀池的廊道的过水断面面积为0.03m2;在沉淀池处,由于其占据一定的断面,因此过水断面面积减小至0.0175m2。根据物料平衡原理,沉淀池底部主流区内混合液的平均流速为0.6 m/s。此时水流除水平流速外,还有上、下、左、右的脉动分速,且伴有小的涡流体,属紊流状态,在一定程度可使密度不同的水流较好地混合。为使颗粒沉淀,在进入沉淀池斜板区之前必须降低雷诺数以利于颗粒的沉降。
二:过渡区
位于斜板下部的双层穿孔板的作用是消能和调整流态,称为过渡区。当混合液流径过渡区时,由于穿孔板的阻力和孔径的放大,向上的流速降低和水流本身旋转产生的涡流使混合液的能量迅速降低。斜板沉淀池作为二沉池的表面负荷一般为4~6 m3/(m2·h),相应的斜板区内水流上升速度也为1.11~1.67 mm/s。过渡区消能作用可以用主流区和斜板区的动能比值表示。
若拆除过渡区双层穿孔板,不能消除混合液进入斜板区带有的较大动能,污泥严重上翻,固液分离效果极差,出水中SS高达300 mg/L。
过渡区的作用还包括均匀进水和作为污泥回流的通道起着双向传输的作用。由于进水不均匀会使部分斜板负荷高而其他斜板负荷低,造成局部积泥、出水SS升高。沉淀池底部主流区内混合液的平均流速为0.6 m/s,是独立设置在斜板沉淀池底部过渡区中水流速度(10~25 mm/s)的20~50倍,因此双层穿孔板对保证配水均匀是必不可少的。
三:斜板区
斜板区是污泥与水分离的实际区域,即工作区。污泥絮凝体在这里形成并在重力作用下沉降到斜板上,澄清后的污水进入清水区。在过渡区形成的污泥颗粒絮凝体在不断上升的水流带动下进入斜板沉淀区,在斜板上与重力平衡时形成的动态污泥悬浮层相遇,使不断上涌的混合液中污泥颗粒被捕获和过滤。悬浮污泥层的厚度是变化的,当厚度达到一定程度时,重力足以抵抗摩擦力,污泥层就会下沉到氧化沟中进入主流区。此后,从斜板上下滑的污泥层又会逐渐积累,再滑落至氧化沟内周而复始。相对于过渡区对上升水流的阻力而言,悬浮污泥层的动态变化对整个污泥沉降过程没有太大的影响,试验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从理论上讲,沉淀池的出水效率在很大程度上由混合液的上升流速和污泥沉速决定,只有当污泥沉速大于上升流速时,沉淀才能发生。但由于动态污泥悬浮层的存在,水中的颗粒有充分的机会和活性污泥悬浮层的颗粒碰撞凝聚,其沉速远远大于同条件下的静态沉速,从而可以提高上升水流速度或产水量。
斜板间的污水流动状态理论上应为层流,其雷诺数为15。斜板之间的流动状态并不是完全的层流,从过渡区上升的旋涡流还需要一段时间和距离才能扩散和稳定,因此只能说斜板区的中、上部水流处于层流状态。过渡区上升旋涡流对斜板的冲击影响与混合液的能量及分布的均匀性有关。